四季和鳴 | 韋瓦第音樂讚頌與清代十二月令唱和 - 春
文: 甘味/台北瀚宇藝術
在1725年,意大利著名的作曲家韋瓦第在這一年他發表了一套大型作品《和聲與創意的嘗試》,此作品合稱《四季》。這是最早用音樂抒寫"四季"範例。

韋瓦第的《四季》分春夏秋冬四個部分,每個部分三個樂章,共十二首。他還在每首協奏曲前加了一首解釋音樂的十四行詩,音樂極為詳細地描寫了詩中所涉及的關於四季的字句,為詩、樂融合之作。
在地球的另一邊,1725年是清代的雍正皇朝。清帝國的藝術家中以畫技聞名者居多,“四季”——或以文化傳統稱謂“十二月令”亦被做為重要主題進行著繪畫創作。

▲《雍正圓明園十二月行樂圖》“臘月賞雪”局部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雍正三年(1725年)八月圓明園興修一新,雍正帝經常在園中居住並在此辦理公務,上圖憑欄而立者便是雍正帝。
雍、乾時期的“十二月令圖”與之前的此類圖示有著顯著不同。西洋之風充斥畫間,與原本濃郁的中華風俗交匯融合(如上面的《雍正圓明園十二月行樂圖》便為宮廷畫家意大利人郎世寧參與繪畫,畫法西洋風格明顯,而畫中建築也既有中式園林建築,又有西式亭台樓閣,更有中西合璧者)。

▲《雍正圓明園十二月行樂圖》“臘月賞雪”局部中的西洋風格建築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太陽底下無新鮮事。太陽底下又盡是新鮮事。從故宮所藏的歷朝歷代月令圖主題畫中能看到時光似乎在不停的交替輪回。千百年來一些物候風俗反覆出現,好似亙古不變;同時也能看到,變化是顯而易見的,落花流水人皆逝,時光一去永不回。

▲清乾隆《清院本十二月令圖軸》之三月局部,畫中孩童在上已節放著風箏(剛剛去過的清明節便是由上已節、寒食節等多種風俗融合而來)。放風箏也還是今日孩童所愛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春
鳥兒歡快鳴囀,熱情迎接春天。微風輕拂泉水,細聲密語潺潺流。
——維瓦爾第《四季》所配春季十四行詩

▲清乾隆 《清院本十二月令图轴》 二月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春是一年四季的第一季,春原意為推也,即“春陽撫照,萬物滋榮”。中國的月令習俗生發已久。
時間知識是漢民族最古老的實用知識。先民把與狩獵、采集、農耕以及慶典、祭祀、婚姻等與日常生產和生活密不可分的時間知識編成歌詞,輔以曲調,伴以舞容。如西周初期的《詩經·豳風·七月》描述的便是豳地農民按照時令進行農事生產生活的情況。
在一月元宵節“觀燈”這一娛樂行為其實自古便有著濃厚的政治色彩。《舊唐書》《明皇雜錄》《影燈記》《東京夢華錄》中都記載了燈會的盛況,並對帝王觀燈進行了詳細描繪。與其他傳統的節令慶典不同,元宵節的娛樂性和親民性最適合表達帝王與天下萬民同樂的場面,以彰顯國泰民安。

▲清乾隆 《清院本十二月令圖軸》之一月局部
圖中到處張燈結彩,人們賞燈飲酒,燃放焰火。兒童在燈架下嬉戲。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自古以來,人們就把過元宵節稱為“鬧元宵”。在這時禮儀尊卑、男女有別這些平時絲毫不得違背的“禁忌”在元宵節得以松弛。王朝的統治者也從深宮大院走入市井鬧市,與民眾打成一片,這時可說是古代的特殊“平等”時刻。

喜歡我們的文章,歡迎Log in成為網站會員,就不會錯過最新文章喔

有興趣台北瀚宇藝術的藝術講座,請加入LINE官方帳號詢問: https://page.line.me/joanlingstalk
版權所有©2017-2022 台北瀚宇藝術
歡迎訂閱微信公眾號: 台北瀚宇藝術 (以上內容同步發布)
歡迎轉發分享,但未經同意不可擅自二改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