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記憶 | 走過電影裡的大稻埕
已更新:2022年4月8日
文: 千禧年/台北瀚宇藝術
城以人興,人雖去影仍留。在台灣電影中,有一類既叫好又叫座的類型片名為懷舊電影。這類電影打造了橫跨幾十年的時代記憶,讓人們對那已經流逝的美好城市時光有所追憶,並對台灣城市發展、風俗人情等方面有著深刻揭示。



▲侯孝賢《最好的時光》劇照
台灣電影大師侯孝賢為此類作品之代表人物。在其2005年導演的《最好的時光》中便呈現了1911年的大稻埕,勾勒出了台灣光覆時期城市中心區人們日常生活的舊日景象。
這裡出現的大稻埕位於現今台北市大同區,是早年的街市中心,在經濟、社會及文化活動上,都有傲視全島的驚人發展及成長。不僅商業活動頻繁,同時也是人文薈萃之地。
在往前追溯,台北其實並不是台灣的傳統中心,在清代的城鎮格局,有諺語“一府二鹿三艋舺”之說。一府為今台南市中西區與安平區,二鹿為今彰化縣鹿港鎮,艋舺則為今台北市萬華區。此語反映台灣早年由南至北的開墾史,以及各城仰賴海洋貿易的情況。


▲電影《艋舺》劇照 2009年鈕承澤執導的《艋舺》講述了上世紀80年代艋舺黑道幫派的往事
艋舺為台北更早的中心。1853年,艋舺發生漳泉移民之間的械鬥事件“頂下郊拼”,下郊的泉州同安和漳州人被頂郊的泉州三邑人(晉江、南安、惠安)所驅趕,後轉到大稻埕,沿著淡水河建起毗鄰店屋,形成街市,重建廟宇,利用淡水河來從事對渡貿易,形成以同安人為主的河港聚落區,此為大稻埕的繁榮之始。



▲電影《大稻埕》劇照 2014年葉天倫執導的《大稻埕》則講述了1920年代日據時期台灣最繁華的第一大城:大稻埕

喜歡我們的文章,歡迎Log in成為網站會員,就不會錯過最新文章喔

版權所有©2017-2022 台北瀚宇藝術
歡迎訂閱微信公眾號: 台北瀚宇藝術 (以上內容同步發布)
歡迎轉發分享,但未經同意不可擅自二改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