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立夏 | 看台北故宮十二令圖裡的夏天

今天適逢 2022的立夏,一年的夏天正式降臨。


夏~

啊!他的恐懼才剛開始:傾盆而降的冰雹,毀壞了他的莊稼。

——維瓦爾第《四季》所配的夏季十四行詩


維瓦爾第的《四季》分春夏秋冬四個部分,每個部分三個樂章,共十二首。他還在每首協奏曲前加了一首解釋音樂的十四行詩,音樂極為詳細地描寫了詩中所涉及的關於四季的字句,為詩、樂融合之作。


雍、乾時期的“十二月令圖”與之前的此類圖示有著顯著不同。西洋之風充斥畫間,與原本濃郁的中華風俗交匯融合,其中《雍正圓明園十二月行樂圖》有著宮廷畫家意大利人郎世寧參與繪畫,畫法西洋風格明顯,而畫中建築也既有中式園林建築,又有西式亭台樓閣,更有中西合璧者)。


真正完整地描繪十二月節令的月令圖還是留存不多的,著名的有明代吳彬的《歲華紀勝》。


▲明代吳彬的《歲華紀勝》


明代吳彬近年甚火。2020年吳彬所繪的《十面靈璧圖卷》以5.129億元拍賣成交,目前是中國古代藝術品拍賣成交世界紀錄。

▲明 吳彬 《十面靈璧圖卷》

北京保利2020▲年秋季拍賣會


明代的文震亨將懸畫月令看做文人應作的行為:“歲朝宜宋畫福神及古名賢像;元宵前後宜看燈、傀儡,正、二月宜春遊、侍女、梅、杏、山茶、玉蘭、桃、李之屬;……”他詳細描繪了十二月及重大日子宜懸掛何主題的繪畫。


“中國古代最貴畫家”吳彬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了《歲華紀勝圖》,是綜合了自然、生活、風俗、節日於一體的圖式。

▲明 吳彬 《歲華紀勝》之結夏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上圖的《結夏》所對應的伏日在漢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在漢朝,伏日的節俗是政府機關放假,人們閉門不出。唐代的《歲華紀麗》記載了普通人伏日的各種習俗:有飡(cān)白粥、進湯餅、薦麥瓜等。

▲陜西章懷太子墓中的壁畫局部

右側侍女雙手捧盤,盤中像假山隆起,還用花草裝飾。這就是唐朝的冰淇淋,名叫“酥山”

為貴族酷夏享用之物


但到了伏日明朝已式微,而六月沒有重大的節日,吳彬便改用佛家的結夏來表現。“結夏”在佛家而言原本指的是在印度雨季的三個月里,禁止僧尼們外出,在寺內坐禪修學,接受信眾們的供養。


前文所提過的《禮記·月令》亦雲:“季夏之月,毋舉大事,以搖養氣……舉大事則有天殃。”


維瓦爾第的樂曲《四季》之《夏》也描繪了在夏季悶熱而令人困倦的氣候里孕育著的一場暴風雨,以及牧人為自己命運、為即將來臨的暴風雨將對農作物造成的災難擔憂的心情。可見無論東方西方,在古代科技不發達時酷夏人心易煩躁。

明 吳彬 《歲華紀勝》六月結夏局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夏季的三個月中,最悶熱多雨的季節便是六月,所以吳彬在六月用荷塘遊船,樓台避暑之類的畫面來表現結夏安居的情景,展現出了一些典型意義。此畫意流風到了清代亦沒有出其藩籬。

▲清乾隆 《清院本十二月令圖軸》之六月局部

畫中一片荷塘,垂柳濃蔭,富有的人們有的在高樓消暑;有的在池塘采蓮……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從中可以看出,一些節日和習俗消亡了,從而又興起了新的習俗,新習俗又往後延續,從而變為了老習俗。


太陽底下無新鮮事。太陽底下又盡是新鮮事。從故宮所藏的歷朝歷代月令圖主題畫中能看到時光似乎在不停的交替輪回。千百年來一些物候風俗反覆出現,好似亙古不變;同時也能看到,變化是顯而易見的,落花流水人皆逝,時光一去永不回。

歡迎關注Youtube頻道: 台北瀚宇藝術


喜歡我們的文章,歡迎Log in成為網站會員,就不會錯過最新文章喔


有興趣台北瀚宇藝術的藝術講座,請加入LINE官方帳號詢問: https://page.line.me/joanlingstalk


版權所有©2017-2022 台北瀚宇藝術

歡迎訂閱微信公眾號: 台北瀚宇藝術 (以上內容同步發布)

歡迎轉發分享,但未經同意不可擅自二改或利用



7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