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關於清代寶璽那些事 | 戰亂流離失所 現成拍行最貴玉器

已更新:2022年4月8日



這方寶璽為白玉質地、交龍鈕,陽文篆書“紀恩堂”,印體環刻乾隆帝禦制《紀恩堂記》全文。此璽整體品相良好,惟見火燒痕跡。專家認為,此印原存放在圓明園紀恩堂內,而圓明園在1860年被英法聯軍洗劫,紀恩堂亦未能幸免,此印極有可能就是在那次大火中被燒,致使玉本身的顏色變深,出現微裂。

▲清乾隆 乾隆帝御宝交龙钮白玉玺

来源:法国收藏


此印質是乾隆為昭顯其祖父康熙皇帝對他的眷顧付托深恩而作的,屬於上文提及的“宮殿璽”一類。


▲2021年在蘇富比香港春拍以1.45億港幣成交的乾隆帝禦寶交龍鈕白玉璽


乾隆第一次覲見康熙皇帝,是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三月,在圓明園的牡丹台,那年康熙六十九歲,弘歷十二歲。康熙帝見之即大為喜愛,當即降旨養育在宮中。在乾隆看來,這段經歷似乎對康熙選擇皇位繼承人產生了影響,他後來能夠位居九五之尊,肩上承負的不僅是父親雍正皇帝的托付,同時更承負著祖父康熙皇帝的托付。



▲清乾隆九年 沈源、唐岱《圓明園四十景圖詠》冊之鏤月開雲局部

巴黎法國國家圖書館藏

圓明園四十景之鏤月開雲便為紀恩堂所處位置


為了紀念祖父的恩情並傳示後人,乾隆皇帝分別在圓明園牡丹台初次覲見祖父的鏤月開雲殿內康熙帝賜居的處所,題寫了“紀恩堂”匾額。並撰寫了《紀恩堂記》,詳記受恩於康熙帝的始末。他還命內廷禦用工匠選用上好材料刻制了“紀恩堂”璽,將文章刻在印上,放置在鏤月開雲殿內的紀恩堂里。


這方玉璽的方形印台,交龍式印鈕更偏向於嚴肅的行政類形制(雖然這方印沒有什麽行政功能)。這是目前古玉類的第二高價記錄保持者。而第一高價則是下面這方,形制便大為不同。


▲據相關記載這方“太上皇帝”的圓璽正是在上篇文章所述1901年法軍從北京壽皇殿撤軍時被掠走的。


在乾隆時期每遇到重要的國事家事,都要刻制寶璽以示紀念。乾隆六十年,八十五歲的乾隆皇帝宣布宣布傳位給颙琰,乾隆皇帝之後稱為太上皇。在乾隆帝授意下,內府工匠用不同的質地制作了多方太上皇之寶,其中多為方形或長方形,這方拍出天價的圓璽是唯一特例。


▲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 白玉御题诗 “太上皇帝”圆玺及其玺文



▲晉 王獻之書 《中秋帖》局部,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第一張圖右側的圓形鈐印便是“太上皇帝”所留


作為乾隆帝太上皇時期的重要寶璽之一,此方圓璽經常鈐用於內府收藏的書畫之上,是乾隆的“鑒藏類璽”。如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唐代韓滉《五牛圖》卷、晉代王獻之《中秋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明代唐寅《品茶圖》軸等均有鈐此璽。



喜歡我們的文章,歡迎Log in成為網站會員,就不會錯過最新文章喔


有興趣台北瀚宇藝術的藝術講座,請加入LINE官方帳號詢問: https://page.line.me/joanlingstalk


版權所有©2017-2022 台北瀚宇藝術


歡迎訂閱微信公眾號: 台北瀚宇藝術 (以上內容同步發布)

歡迎轉發分享,但未經同意不可擅自二改或利用

11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